因此,公司若因疫情影響而無法召集股東會改選董事、監察人時,董事、監察人仍可繼續執行職務,直至公司於疫情趨緩後召集股東會選任出新任董事、監察人並就任為止。
」—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比虛構更離奇》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恰克.帕拉尼克 想要被人喜歡的話,問我就可以了。而「鬥陣俱樂部」的出現提供全世界男人一張全新的臉—規則就是沒有規則—扯下領帶彼此牛角相抵鬥得撕心裂肺,彼此像引擎全速運轉感受體內睪固酮腎上腺素在頭頂蒸出白煙,因為他媽的太痛了,反而能感受到身體,也便扎扎實實地理解了存在。
」——恰克.帕拉尼克《鬥陣俱樂部》 我驚訝的倒是,《鬥陣俱樂部》出現得那麼晚,直至上個世紀像老頭子的小便稀稀射腳邊,你以為一切就要落幕了,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小說終於趕上並在一九九九年推出電影,二十世紀像是知道自己要死了傾盡全力在最後來上那麼一發,水花淋漓射過山———帕拉尼克小說替上世紀下半葉男人街頭寫生,那其實是一個男性典範倒台的世界,老大哥被打回原形了,信仰的神祇都回到奧林匹斯山了,新的銅像還沒有被立起,於是小說裡男性長出了女乳,一夥人全湊合在各種治療小組裡哭哭啼啼抱一起,男人最新的神殿是IKEA是星巴克是小七集點是麥當勞套餐換Hello Kitty, 這些鬥犬種男全被閹啦。年輕的祕訣不在於脫口最新的流行語或看罷新進串流平台的每一部電影,年輕的關鍵在於中臉。這麼多年來,帕拉尼克寫了許多的書,其實他都在寫同一本:破壞計畫——「我的小說是某種美國夢的相反。一杓子的鹽巴要兌六杓水,拌勻後噴灑髮根上,一比六的鹽水黃金比例讓你蕩,要遇到風起,根本就是浪了,你的頭髮是Beyond的一首歌,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所有的好萊塢的通俗劇主題都可以簡化成天平兩邊的對比:想要VS.應要。
那是一種入族式,男人成為了男人。其實你只要在日漸鑿深的淚溝和被時間剷平的臉頰間用淺一個色號的遮瑕膏作小面積打亮就可以了,創造青春的新高點要先創造臉頰的制高點。而直面正在發生的罪行卻很難——因為這些罪行的背後是巨大的利益,是「發大財」的契機,是骯髒的利益均沾關係。
美方重申,北京對待維族人手段已構成「種族滅絕」,「直到中國停止對維族等少數族群犯下危害人類罪嫌與種族滅絕前,我們都將繼續站出來為他們發聲。中國電科是一家國營軍事承包商,研發一款在新疆使用的警務應用軟體,據人權觀察組織披露,該應用軟體導致一些人被送進集中營。但是,令人奇怪的時候,他們在為過去的罪行道歉的同時,卻積極、主動、乃至迫不及待地參與著同樣性質的、卻是嶄新的罪行——難道他們是在為下一次的道歉和賠償積攢資本嗎? 為過去的罪行道歉很容易——因為這些罪行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犯下這些罪行的,並非此刻正在執政的政府及官員。德國國有銀行KfW為新疆首府烏魯木齊一條地鐵線的興建,投入一億歐元的資金,建設工程使用來自瑞士工程公司ABB和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國防航太提供的部件,這條地鐵已於2018年開通。
在此前一天,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親赴盧安達首都基加利,為法國當年參與的大屠殺道歉。加拿大政府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與紀錄,各級政府作出道歉與補償。
這家德國大型工業集團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電科),在自動化、數位化和網路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上有密切合作。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卡拉馬爾德(Agnes Callamard)明確指出,目前已有多達百萬維吾爾族人等穆斯林,遭中國當局關押於新疆再教育營。2019年4月,德國最大車商福斯汽車的總裁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接受BBC採訪時說,沒聽說過新疆有再教育營或穆斯林少數民族被大規模拘禁的事情,儘管他公司的工廠距離四個這樣的拘禁中心車程不到90分鐘。其中,「一體化聯合作戰平台」就是雙方合作研發的產品,它可追蹤維吾爾人的每個行動。
福斯汽車2013年在新疆建成一家工廠,雇用近700名當地工人,每年最多可生產五萬輛汽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湯瑪斯-葛林菲爾(Linda Thomas-Greenfield)表示:「在新疆,人們遭受酷刑、婦女被迫絕育」,其中無數人被強迫勞動應政府要求製造衣物及商品,「直到倒下為止」哈佛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中國問題資深研究員、2016年出版的《中國在歐洲的攻勢》(Chinas offensive in Europe)一書的作者之一勒科雷(Philippe Le Corre)說:「顯然,中國在歐洲的存在感更強了,毫無疑問,無論是質還是量皆然。編譯:吳宗宜 德國雙面間諜投共10年後被捕 德國聯邦檢察官於7月6日表示,檢方已起訴一名德國籍政治學者克勞斯(Klaus L.),其涉嫌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利用智庫負責人的身分從事間諜活動、接觸中國高層官員,並將情報交付給中國政府。
薩巴蒂爾否認前述指控,他指責德國當局草率、愚蠢和無知,「只是編造了一些東西、操縱事實,在半真半假和誤解中編造了一個故事。2019年開始,許多德國大公司證實他們已成為中國政府的新一波網路攻擊(以竊取商業機密)的目標,在10月份就華為問題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德國國內情報機構(domestic intelligence agency)局長哈爾登旺(Thomas Haldenwang)指稱,「中國的間諜活動和網絡攻擊,已經擴展到更多的經濟和國家部門。
」但他也表示涉及歐洲外交官的調查非常不尋常,「這種事情從未在歐洲發生過。」 中國滲透無孔不入 近年來,德國情報機構發現由中國政府主導、針對德國的間諜和駭客活動持續增加,主要目的是獲取公司商業機密,而中國也被視為是針對德國的網絡攻擊的主要來源。
克勞斯並未否認他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但他表示在他被中國當局招募時,他通知了BND,他們要他擔任雙面間諜,進而獲取中方的情資。2019年歐洲對外事務部(EEAS)提醒成員國,需注意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附近活動的250名中國和200名俄羅斯間諜,但實際上中國在歐盟的間諜案很少浮出檯面。」德國檢察官後來放棄了對他的起訴,因為未能找到充分證據證實他曾為中國情報部門工作。聯邦檢察官辦公室透過新聞稿表示,最近的逮捕令已於6月21日發出,克勞斯遂於7月5日再次被捕,他將於隔日在慕尼黑高等地方法院出庭,法庭將會就是否延押他至審判開始作出決定。」並表示他將要求德國政府賠償七位數的「小額」賠款:「我被剝奪了四年的薪水,我感到如身在烈火中煎熬,我不知道是否能再次工作。檢方表示,「克勞斯多年來建立的聲譽和人脈網路,使該事件在國際上獲得關注。
檢方指出,2010年6月,克勞斯在上海復旦大學發表巡迴演說期間,「中方情報人員與他搭上線,從此他在德國政府高層到中國進行國是訪問或多邊會議前後,定期向中國情報部門交付情資。據《明鏡週刊》(Der Spiegel)報導,2020年1月前德國外交人員、歐盟駐韓國大使薩巴蒂爾(Gerhard Sabathil)與兩名職業說客,疑似為中國從事諜報工作,並為中國政府招募線民,該事件在歐盟外交圈投下震撼彈,也讓中國滲透歐盟的問題浮上檯面。
」同時,他也透過基金會的人脈接觸眾多政壇高階官員,取得中方所需資訊。薩巴蒂爾曾擔任歐盟駐韓國、挪威和德國大使,並擔任歐盟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外交事務主任,2017年,他在結束公職生涯後加入公關遊說公司EUTOP。
但這起間諜疑雲已讓中國利用間諜滲透歐洲的問題浮上檯面,並凸顯了中國與西方日益緊張的關係,中美貿易戰、香港和新疆問題的摩擦,以及對華為的質疑打擊都加劇了這種緊張局勢。2019年11月,他在家中被捕,調查人員搜索了他的房子並沒收電腦設備,當時他和妻子正要前往慕尼黑機場,據稱原定從慕尼黑前往澳門,與中國情報官員會面。
德國聯邦檢察官突擊了薩巴蒂爾在布魯塞爾、柏林、巴登-符騰堡邦和巴伐利亞邦的9處住宅和辦公室,總檢察長弗蘭克(Peter Frank)表示,他們向中國國家安全部洩漏了機密商業信息。我的名聲、人脈、朋友圈全都毀了,這毀了我的生活。這個職位使他能以客座講師的身份前往俄羅斯、南非和南亞多國,作為回報,他收受中國情報部門的款項並得以與中國官員會晤。」並表示雖然過往中國對德國的網路攻擊主要集中在私營公司和竊取技術上,但如今已涉及更廣泛的外交、經濟和國防政策情資。
」 德國智庫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資深訪問學者巴金(Noah Barkin)說,「我們從德國的情報報告中得知,中國近年來一直積極試圖在該國招募線人,但我們還沒有看到檢察官成功揭露、起訴間諜活動的案例,也就是本案會是一次重要的考驗。」 他也嘲諷他的案件是對中國的恐懼下的新產物:「任何不想加入抗中浪潮的人都會立刻受到懷疑
但大部分的網路世界並非如此。而挪威政府決定對社群網站上不切實際的審美觀正式宣戰。
英國國會則在2020年9月,針對與挪威類似的法律提案進行討論,要求社群網站上的圖片必須加註使用的濾鏡或修圖方式。」在挪威境外,英國網紅克拉克森(Em Clarkson)也抱持類似看法:「我很幸運,IG上的評語大多非常正面、樂觀。
然而,過度追求經修圖、濾鏡美化後的不自然體態,很可能對心智尚未發展成熟、還在型塑個人審美與價值觀的青少年造成巨大衝擊。我無時無刻不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各種缺點,變得極度缺乏自信與封閉。ABC新聞(ABC News)報導,現年22歲的麥特(化名)曾罹患身體畸形恐懼症:「那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時期。新規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青少年在錯誤審美觀下遭受的過度壓力。
早在2017年,法國便已通過法令,規定任何經過編修的商業廣告(例如把模特兒修得更瘦)必須標註「經過修圖」字樣,違者可處3萬7500歐元,或廣告成本30%的罰款。儘管不乏反對聲浪,例如認為成效不彰,或修圖範圍、定義難界定(舉例而言,上述網紅調整對比或明暗的方式算不算修圖?針對人像以外的畫面處裡又算不算修圖?),就現行國際趨勢看來,或許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經過修圖」的警語開始在廣告之間普及。
我買了各式各樣的髮蠟、護膚產品、尋求整形手術,卻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近期即將上路的《行銷管制法》規定,未來在網路上發布的廣告圖片,必須清楚標示經過哪些修圖步驟、套用什麼樣的濾鏡。
「我認為我們應該專注在學習社群媒體的運作方式,並對我們眼前所見的東西抱持選擇性。」西方各國陸續討論立法,標註修圖或成未來趨勢除挪威外,各國也已陸續訂立新法,或對商業修圖相關的議題進行討論。